专家观点
  • 葛道凯:职业教育要提供每一个人所适合的教育

   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(记者 贺迎春 罗旭) “职业教育重要的是提供每一个人所适合的教育。怎么提高质量?就是要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,实施教育教学过程,使他的特长、认知水平得到最好的发挥。”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昨天在人民网访谈时表示,需要从课程和教材、校企合作、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提高职业教育质量。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何在?葛道凯讲了一个故事,一个北京孩子,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,到中职里面继续读书。一年以后,这个学生比较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,概括了三句话。第一句话叫职业学校是真正实施素质

  • 顾明远:中国教育有八个悖论

    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,关系到国家的兴衰、民族的未来;对一个家庭来讲,关系到一家的幸福;对学生个人来讲,关系到一生的前途。尽管大家都希望教育越办越好,但教育领域还存在许多悖论。悖论之一近年来教育形势大好,促进教育公平、提高教育质量均有较大进展。但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仍然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,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,每年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,而且出国孩子年龄越来越小。过去是怕考不上大学而送孩子出国学习,现在是优秀的孩子选择出国学习。许多家长反映,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对孩子要求过多,限制过死,束缚孩子潜在

  • 朱永新:“学力”就是创造力

    不久前,李嘉诚基金会出巨资推动成立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。87岁的李嘉诚在奠基仪式上说:“创新力是无法模压的。”希望大家能够“让今天成为明天奇迹的开始”。  作为亚洲富商,李嘉诚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。他的奇迹是如何开始的呢?曾经有外商问过李嘉诚类似的问题,李嘉诚的回答是:“靠学习,不断地学习。”  酷爱学习的李嘉诚有着动人的读书故事。早在青年打工期间,他就坚持“抢学”。事业有成之后,他又聘私人教师求学,每天早晨7:30上课之后再上班。每天晚睡前更是他自学的时间,因为读书太入迷,一不小心会到凌晨,他常常

  • 陶西平:中国教育改革如何回应时代诉求

    中国已经步入“新常态”。围绕教育界关切的,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提出后,中国教育改革面临哪些调整?“互联网+”时代下,民办教育要注意哪些问题?大公教育问道著名教育学家陶西平。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,教育要从设门槛转为满足需求 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。表象上是速度问题,实质上是结构问题。中国长久以来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,对优质高校和优质学科的选择性需求;幼儿园、中小学校择校择园的需求;继续教育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以及各种考级需求都非常强烈。很多需求,现有的教育资源无

  • 汤敏:一名经济学者的公平教育梦想

    “我来给大家讲个小故事……”这是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经常用到的一个开场白。他说的,是一个乡村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故事;或者是,一位高职学生与北京大学学生一起上创业课程的故事。  从经济跨界教育的这些年来,他不遗余力地推广并践行着一个概念:慕课(MOOC)。它是“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(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)”的简称,通过互联网技术,可以实现教学课程的全程网络参与: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上课、讨论、做作业、考试、拿到证书。  慕课风暴始于2011年秋,被誉为“印刷

权所有: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

地    址: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18号

京ICP备10055193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384号 

本站已支持IPv6
seo seo